借他山之石 破就业难事
请用微信扫一扫
增强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,从政治、教育、经济、人事、户籍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,尽快建立规范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保护机制,间距取缔诸如“非本省生源不得在本省就业”、“城市增容费”等限制学生流动的歧视性政策,确保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利。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,合理调控毕业生流向,国家通过有效地政策刺激以促进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,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(如落后地区),特定企业(中小企业、微型企业),特定职业(中小学教师,护理)就业,并对大学生的收益差进行制度化的合理补偿。2003年中国所启动的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具有开创性的价值,我们还可以在激励的具体化、补偿水平的确定以及大学生未来发展上给予更多的考虑。
建立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,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社会需求信息对毕业生就业特别重要,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,而且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数据。目前,随着我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,建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条件已成熟,毕业生主管部门应借助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,联通部委,省市的就业信息网络,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以校园网为依托,建立面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计算机信息咨询服务队,形成全国高校毕业生资源与需求的信息共享体系,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,为毕业生就业改革创造条件。
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工作的力度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,一般划归学生工作处,很少单独设置,有的是两块牌子一套人员,各高校为就业指导所拨经费有限,就业指导工作者监管其他工作,很少有专职的讲授就业指导课的教师,就业指导工作显出季节性。针对这种现状和今后的教育体制,特别是招生就业体制改革的需要,学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,从经费,人员上给予充分保证。
加强高校与企业、用人单位长期稳定合作,拓宽就业渠道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,企业将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的主题。通过和用人单位的合作,倾听企业对学生的反应,采纳他们对专业设置,培养规格的建议,对保证毕业生的质量,提高办学水平,缩短毕业生就业后的不适应期有很大的帮助。